讯(高伟)在黑龙江省明水县,有这样一对年轻的姑嫂姐妹,每天不是在县城的基地教授“宝妈”们缝制垒球,就是深入乡村指导妇女们就行手工活加工技术。每天都是乐不此疲的奔波与忙碌,当看到更多的城乡妇女姐妹都是依靠技术增收时,她俩感到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今年刚刚30出头的李百玲和赵静是姑嫂关系,她们多年前就在外打工经商。去年春季她们返乡创业,看到县城里那么多的陪读“宝妈”没事做,没钱挣的现象后。姐妹二人商量后成立了姐妹家政公司,招聘陪读“宝妈”,带领大家打扫卫生做家政,擦玻璃、收拾屋子等。一天既然不耽误“宝妈”们接送孩子,又能有几十元的收入,大家在一起工作也其乐融融。
随着成员的不断加入,连一些县城周边村屯的妇女们农闲也加入了家政行业,看到家政公司不是天天有“活”干的现象后。李百玲和赵静又开始带领员工们做手工活,缝垒球、缠电子线圈。平时有家政工作大家去做家政,没有家政工作就在一起缝球。而缝球工作又让农村一些妇女们喜爱。于是李百玲和赵静在县城两个经营店经营的同时,去年冬季又在明水多个乡村设立经营点,下屯教授农闲的妇女们缝球技术,从而掀起明水农村“炕头加工厂”的热潮。由此“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助增收。
崔淑芬是育林乡远大村一名积极上进的妇女,也是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很有亲和力和感召力,听到县城有手工活时,她第一时间来县城考察垒球缝制技术后,热情地邀请李百玲赵静两姐妹下乡开展技术指导与教授。在崔淑芬的倡导下,本村与外村20多名妇女加入缝球的行列。让李百玲赵静感动的是这个村的妇女们手工技术好,心灵手巧,刚教了一会,妇女们便实践操作起来,当时缺少缝球的设备,一些妇女就坐在炕上用大腿夹着球试着缝制,这巧手般针线活技术一举合格。
“这个村的妇女们太有学习的热情了,积极性老高了,而且缝制的产品质量合格。”面对一双双渴求技术与金钱的双眸,李百玲与赵静倍受感动,废寝忘食的教授与技术指导。
“手工活让我们村的妇女换了个活法,大家对生活有了奔头。农闲也不打麻将和玩手机了。我们一天天的有时间就是做活。大钱挣不来,但小钱儿我们不放过。”崔淑芬感慨地说。去年冬季,明水很多村屯的妇女都是痴迷上了手工活,大家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辛勤耕耘着。
2月10日上午,在明水县明水镇互助村的办公室内,李百玲和赵静正在耐心地教授这个村妇女布艺插花技术,学会后妇女们坐在家中就能增收。
这一天,在明水县万德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内,中式面点班正在如火如荼地上课,30多名女性学员正在孜孜以求地学技术。而这一切,大家都非常感谢她们的引路人--李百玲与赵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想学点面点技术或是育婴技术,想有一技之长。”面对一些年轻妇女的渴望学习技术的心理,李百玲与赵静又多方联系,和明水县万德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达成协议。春节前中式面点班如期开学,30多名城乡妇女高高兴兴地学技术。目前,育婴班也即将开课。
姐妹的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得到了明水县明源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为姐妹无偿提供工作用房。同时,李百玲与赵静也积极回馈社会。先后帮助8名残疾女性就业,实现人生价值。当有的聋哑女生拿到每一批缝制垒球挣到的10多元工资时,那灿烂的笑容与她们母亲眼中闪烁的晶莹泪花时,那动人的瞬间永远留在李百玲与赵静的心头。不在于挣多少钱,而是残疾女孩能自立自强了。而两个姐妹为了支持残疾女性就业,面对她们有的不合格产品时,也是默默地回收,空闲时间姐俩返工重做。
两妹两人善解人意,以诚相待,性格温和。为了更好地回馈社会,去年全民核酸采集时,姐妹两个人变身“大白”,到明源街道办事处做志愿者。在工作中为了避免上厕所,上班前三个小时不敢吃饭喝水,脸颊旁全被口罩系带勒出了深深的痕迹,双手被双层橡胶手套捂得蜕皮发白,可她却从不叫苦、叫累。而夏季到冬季的每一次核酸采集都有姐妹忙碌与奉献的身影。去年冬季,她们成立了“姐妹爱心志愿团队”,春节前为明源街道办事处城北村老党员、老军人送去亲手包的水饺。让爱心温暖严冬、让爱心温暖村民。“姐妹爱心水饺”已经成为她们企业志愿服务的金字招牌。而且在重大节日志愿团队将服务延伸到明水城乡,让爱的火种星火燎原。
创业的路上坎坎坷坷,风雨相伴。但风雨过后总是彩虹。有过辛酸,有过泪水,有过鲜花。目前,两个姐妹又加盟了布艺插花手工活,还将出去考察,把更多的手工活引进回明水,带领更多的城乡姐妹打出自己的一片阳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