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界「糙汉」辛弃疾,借着这一首《青玉案·元夕》,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一举拿下了「元宵节里最痴情的人」的名头。
“糙汉”本尊,比寻常诗人画像多了分英气
不只是辛弃疾,欧阳修(一说朱淑真)的一首《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都在暗示着中国古代元宵节「解放天性」的用意——情人节。
//////////
元宵,「有情人」的狂欢
不同于如今「团圆」的元宵主题,区别于古代七夕「非情人节」,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元宵节彻夜喧闹的灯会,成了年轻男女们看对眼的好时机。
《新红楼》元宵剧照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从汉时的「元宵命名」、「赏花灯」就开始了。到唐正式定下「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大地回春的夜晚,新年喜庆的延续。
追溯至周代的宵禁制度,只有在元宵节这样特殊的日子,才得以弛禁。就连气度恢弘的唐朝,只在元宵节前后,才一改长安城入夜时「六街鼓歇行人绝」的冷清。
花灯
也只有在这个举国「赏灯、猜谜、吃元宵」的日子,平时在「家里蹲」的女眷们,才得以在黄昏后走上街头,赏花灯,猜灯谜,看一眼心仪的男生。
拥有「女眷外出,宵禁弛禁」特权的日子,灯会的邂逅,猜谜的投缘,浪漫爱情来得比龙卷风都快。
//////////
元宵,「谈情」
在元宵节这个古代有情人的狂欢里,在这个演变成团圆为主题的日子里,我们不妨来谈一谈「那些属于爱情的地方」:
大余县
《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这一段举世闻名的爱情策源地,发生在今江西大余县的南安太守后花园里。
昆曲《牡丹亭》
那是一座分明「绕的流觞曲水,面得太湖山石」的华丽院子,困于礼教的杜丽娘却刚只见过第一眼,便日日梦见姹紫嫣红的春日与心上人柳梦梅。爱让他们跨越界限与礼教,相知相爱,最终得以爱情美满团圆。
据载,大余县的牡丹亭曾毁于战火。如今,重建起一座「牡丹亭公园」,深情得像极了杜丽娘问柳梦梅:
「这生素昧平生,何因到此?」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牡丹亭冬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