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是人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人类的文明程度越高,就越重视自身的服装艺术,因此,从一个民族的服装艺术,就能窥视出这个民族文明的程度。武定苗族服饰,花团锦簇,流光溢彩,呈现出极其鲜明的民族服饰艺术,被称为“穿在身上的苗族百科全书”。武定苗族服装分素装和礼服两类,素装平时穿戴,便于劳作,称不上艺术。“大致用整幅织物拼合,不加裁剪而缝成,周身无袖,贯头而着,衣长及膝”。沈从文在《中国服饰史》里将苗族素装说成“贯头衣”。
武定苗族服饰(现藏于楚雄州博物馆)任何艺术都源于生产生活,人类最原始的艺术是对生活进行直观的临摹,人类用文字把自己到过的地理山川临摹下来,就成了游记,给后人提供直观的鉴赏和导向。苗族是一个迁徙性很强的民族,他们也善于把曾经走过、到过、生活过的地方,用直观临摹的方式记录在身衣服上,穿在身上,行走天涯,以便终有一日“衣锦还乡”的时候,用“按图索骥”的方法回到故乡。所说的苗族服饰,多指已经上升到艺术范畴的苗族礼服。苗族礼服做工精细,多用于节日庆典和社交礼仪。武定苗族服饰的发展与走向,与世界苗族服饰的发展走向是相一致的:都因年代、区域、支系的差异和文明程度而呈现出多样性。武定苗族服饰与其他民族服饰也有相同的地方:有男装和女装之分,有盛装和素装之别,有已婚女装和未婚女装之异。所不同的是它有自己独特的质地,独特的花纹图案及象征意义,以及独特的色彩。
一、布料
先前,苗族服饰的布料主要是麻布,其成布的工序繁杂,实效性长,一般情况,端午撒麻,六月薅间,七月刈晒,八月避潮,九月剥结,十月纺线,冬月织布。让绿色的麻丝变成洁白的丝线,必须用灶灰反复地煮,反复捶洗。织出布来,也必须经过反复煮,反复洗濯,粗糙的麻布方能变成细滑而洁白的麻布,而后方可在上面按花纹图案来点蜡。社会在进步,武定苗族服饰布料也在进步,现在,苗族所用来织布的线已不再是单一的麻线,商店里随处可以买到的机纺线,织出的布又细又滑,洗过一两水之后便在上面点蜡,省时又美观。
二、蜡染
抽麻成匹,这只是苗族服饰的第一步,要成珍品,必须经过繁杂的蜡染、挑花和刺绣。蜡染蜡染,先蜡后染,蜡是主工,也是精工,染是次活,也是粗活。苗族的蜡染技术很发达,早在秦汉时期,苗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苗族服饰上用的蜡,不是一般市面上的白蜡,必须是新鲜的黄蜡。白蜡脆裂,点蜡图案走线不准确,在收卷过程中容易断裂,因此必须是蜂蜡,是新鲜的黄蜡。蜜蜂黄蜡粘性强,韧性好,即使是薄薄的一层也不易断裂,能够确保花纹图案及线条不会走样失真,因此,制蜡也极其讲究。苗族几乎家家都饲养中华蜜蜂,自然也是为此一用。制蜡,必须从蜜蜂窝里割取蜜汁饱满的蜂巢,将蜂蜜咂净,直至“形同嚼蜡”的时候,将蜡渣包于纱布袋内,煮于沸水中,让纯净的蜂蜡自然从蜂屎蜂胎中溶解出来,浮于水面,用一把木勺在沸水表面荡来荡去,让黄蜡粘在勺背上,适度冷却,扣出勺子形状的黄蜡,弃水汽,溶捏成便于收藏的蜡坨,以待点蜡时候用。在布匹上点蜡,这是女人的事情,一个苗家女,心有多灵,手有多巧,心志有多聪慧,在点蜡的时候完全能够体现出来,因此,任何一个苗家女,从小就不停地苦练这种点蜡技艺,自然就熟能生巧了。点蜡必须用专用的蜡匙,制匙是第二道工序:苗家人是聪慧的,人们依据自来水笔笔尖工作的原理制作出点蜡用的蜡匙,采用三角形全等的现象,剪同模同样有拇指指甲大小的两片铜片,然后找来手指一般粗,一头微弯的一截木棍,在微弯一端的中间锯一厘米左右的夹槽,将两片三角铜片的一角插在木棍槽里夹紧,再用铁丝绊牢扎实,一把用来点蜡的蜡匙就这样做成了。苗家女点蜡,必须胸中有千丘万壑,成竹在胸,临阵不紊,将织好洗白的布匹从一头展开,撮一盆温度适中的子母灰,上置一个铁碗溶蜡,蜡液温度不宜过高,也不不宜过底,将蜡匙一次一次浸入蜡液,左手托布于胸前,右手执匙,按照所需花纹图案在白布上点蜡。大概这样一匹可以做裙子的布,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方能点完蜡。待整匹布的花纹图案点完之后,化二道蜡(用过一次又煮化捏拢的蜡)去覆盖那些需要留白的地方,点蜡和补白都完成之后,小心翼翼地将蜡好的布匹收裹起来,待完成了这样的三四匹布之后,就可以送到专门的染坊里去染了。苗族是世界上掌握染技较早的民族,在只有白色粗布的年代里,苗族先民就已经能够制作出色彩“陆离”的服饰,就是五颜六色的现代染料,苗族依然能够从各种植物里提取染色,染制出不同颜色的布,以满足多采的苗族服饰需求。
苗族染坊里常常有几口大锅,可以容纳五六匹布,将染料兑清水搅匀,用文火烧至半开,像掏肠子一样将布匹一截一截掏入热汽腾腾的染料锅里,浸闷在染料锅里半小时左右,让染色充分浸入被蜂蜡封闭起来的部分,小心地取出,滤干染料,像制蜡一样,大锅大火大清水,煮去燃料和封蜡,再拿到清水河里洗濯,经过这样一蜡一染一洗,一匹洁白中嵌进自己想要的花纹图案的布就蜡染出来了。百褶裙上面的红杆和黄杆,也是用这样的方法染制出来的,只是因为没有图案花纹,不需上蜡,染起来要容易得多,颜色要鲜艳得多。苗族花衣上色彩斑斓的羊毛线,也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染制出来的。
在苗族服饰里,蜡染仅限用于苗族妇女的百褶裙,如果离开了挑花刺绣和挑织,也成不了上上珍品,只是由于挑花刺绣,其他民族也极其善于,这里不再赘言。
三、挑织
值得一提的到是挑织。挑织和蜡染一样,是苗族服饰所特有的一种技法,苗家女采用腰织的方法来制作苗族服饰中最需要精工制作的花衣和腰带。其方法步骤是:像织布拉线一样,根据披肩花衣和腰带的宽度和长度,将不同的彩线排列拉好,始端固定好各彩线的排列位置,勿要使其发生错位,末端绕系在一根镰刀柄粗的光滑木棒上,将彩线中的单线和双线分开,各拴一个“眼”。挑织就像打草鞋,席地而坐,将始端系在腰上,末端的木棒卡在织者的两只脚板上,蹬紧拉直,需要单线在上,即提起单线的“眼睛”,需要双线在上的时候,即提起双线的“眼睛”,在单线列和双线列交叉成V字的时候,将绕有彩线的梭子从这头滑到那头,让彩线紧紧织在那个V字底,经过单线列和双线列反复交叉和反复穿织,一条色彩斑斓、图案花纹排列有序的腰带或用做披肩花衣的布条就织成了。现在,一些地方苗族服饰里的披肩花衣和腰带,很多是绣出来的,虽然看起来平滑美观,但因为少了许多工序,少了许多艺术,图案花纹排列间距随意性很大,图案花纹大小随意性也很大,整条腰带和披肩花衣不管是技术含量还是艺术价值都远不如挑织出来的东西。因此,苗家人把挑织说成织锦。
四、组成
一对夫妻鸟在一起的时候,羽毛最艳丽的一只往往是雄鸟,在遇到危险的时候,雄鸟往往以它艳丽的羽毛来引开猎人,牺牲自己,保全妻室和后代;人类的服饰则反过来,穿着最艳丽的往往都是女人,是的,苗家女是这样的。因此,苗家人有敬母习俗,假如父母离异,孩子自然是要跟母亲一方过;因此,苗家人把“父母”说成“母父”,把“外公外母”说成“外母外公”,把“老爹和奶奶”说成“奶奶老爹”,这不是语言习惯和语序问题,而是尊敬程度的问题,子女从外面回家来,进门的第一声肯定是先喊“妈,我回来了。”要离开家的时候肯定先说“妈,我要走了。”因此,苗家人把大的东西都叫做“母”,比如,过去苗家人把昆明叫做“阿乜劳”,乜,读niè音,是“母亲”的意思。
武定苗族服饰也不例外,同样遵循“男素女艳”这个规律,男人除了披肩花衣外,其它服装与汉民族大致相同。因此,所说的苗族服饰是狭义上的苗族服饰,即苗族妇女服饰。苗族服饰主要由犁头尖、披肩花衣、腰带、围腰、蜡染百褶裙和绑腿六大部分组成。
五、犁头尖
犁头尖,是苗族已婚妇女的主要头饰,按苗语的意思,应该叫做“圈头”。古时候,汉民族的男子长大成人,都要用一块青布将头发收束于头顶,汉字里就有了这个“大”字。“人”字头上加“一”横,就成了“大”字,表示人长大了,就要承当相应的责任和压力;娶妻生子以后,责任和压力就更大了,“大”字头上再加“一”横,即成为“夫”字。苗家女长大婚配生育之后,也要将做姑娘时候的秀发收束于头上,打成高高的髻子,除了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之外,同样也有承当责任和压力的意思,只不过苗家女头戴犁头尖,责任更重大。已结婚生子的苗家女,不再是不知事的小“丫头”,更不是任人呼使的老“丫鬟”,发髻自然不是梳束在脑后,成为“鬟髻”,而是把它梳束在脑前,高高地成为独角大髻子。苗族民间有这样一个关于苗族妇女大髻子的传说:相传,苗族在逃难过程中,要经历重重关卡,苗族妇女就用“打髻子”的方式,将玉米棒子藏在发髻里带出封锁区,人在哪里生存,玉米就种植在哪里。因为玉米有恩于苗族,后来人们收割玉米的时候,都要将玉米草捆成发髻的模样,厝置在田边地头。独角发髻,只是一般苗族家庭妇女的常规头饰,有钱有势的人家,妇女都要在独角发髻上再套上金光闪耀的“犁头尖”,以显富贵。“犁头尖”的制作极其考究:先将发杈均匀的松树尖砍来,单留两杈和一尺长的主干,在火上烤死里面的柴虫,弃除水分,用纯金或纯银打造一个与自己的发髻一样大的圈,用金丝银链将它固定安装在两根树杈中间,以便戴的时候套在发髻上,不至于掉下来。再用染过的纯羊毛织成各种花纹图案,打一个犁头模样的三角底板,将纯铜打制的三个太阳三颗星,缀饰在三角底板的正面上,三个太阳各占一角,三颗星分别镶嵌在三条边线的正中央,无论从哪一条边线上看,两个太阳和一颗星始终在一条线上;从正面看,三个太阳正立成的大三角形,镶嵌在底板的外围,三颗小星呈倒立成的小三角形,镶嵌在底板的中心。据说,三颗大星代表的是三苗国的太阳,即国王;三颗小星代表的是三苗国的月亮,即王后。另外,因为古代的三苗国所君临的是九黎族,因此,后来有人制作犁头尖的时候,擅自将代表三苗国太阳和月亮的六颗星改为九颗星,说是代表九黎族,这纯粹是臆造。由于是臆造出来,无论将九颗星怎么排列,都十分影响犁头尖的整体美,而且,也不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观和苗族的宗教观。“犁头尖”松木柄上,缀饰着色彩斑斓的金丝银线汇成的缨络,使整个犁头尖庄严富丽,熠熠生辉,宛如皇后的桂冠。屈原诗句里的“冠切云之崔巍”,说的就是苗族服饰里的“犁头尖”。
“犁头尖”,是古时候苗王的王冠,它又怎么会戴在苗女的头上?莫不是古时候苗王是苗家女不成?
在“直米隶战争”(苗族把华北平原叫做直米隶平原,相传是苗族固地;明朝时称北直隶,清朝在此设立直隶省,即现在河北省一带。)危急到苗王生命的时候,是苗家女从苗王头上摘取王冠,戴在自己头上,引开敌人;和平年代,“犁头尖”是苗家女结婚后回门“示面”的时候由娘家人亲手制作,并戴在女儿头上,意思是勉励女儿为苗族生养出国王一样的好男儿来。
六、披肩花衣
披肩花衣,是苗族最重要的节庆礼服,普及性很高,一般苗族家庭成员都有,因而往往成为苗族的象征。每适节日庆典,苗族男女都要身穿花衣,手捧芦笙,脚踏笙歌,载歌载舞。披肩花衣,苗语叫“戳戮”。“戳”是苗语“衣服”的意思;“戮”是苗语“换”的意思,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换穿的衣服”。我们可以想象,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换衣服穿呢?第一种情况是,当危险来临的时候,人会换衣服穿;第二种情况是,当别人的衣服实在漂亮的时候,会暂时换衣服穿;第三种情况是,当身上的衣服湿了、脏了,需要换洗的时候。单从字面上,不管是“戳”还是“戮”,左边都是“戈”字,在汉字里,“戈”是一种曲头兵器,上有横刀,便于砍杀。苗族的披肩花衣,很像古时的战甲和护手,再结合这两个带“戈”的字,很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当国王遇到危险的时候,是谁换下国王的衣服,将敌人的刀箭引向自己的呢?只有国王身边的人,才有这样的胆气。那么,这个人是男人还是女人?苗族服饰,是一部无言的史记,在苗族服饰当中,苗族男人不打绑腿,而女人一般都要打绑腿,这就告诉我们:换下国王衣服,将敌人的刀箭引向自身的,是苗家女。这就是苗家女获得苗家人尊敬的原因。
苗族披肩花衣由“披肩”、“阿老戳”和手袖三部分组成。上好的披肩和手袖都不是绣出来的,而是挑织出来的,它是纯羊毛手工挑织,质地比一般布料厚实,披肩和手袖上多织以方形、菱形图案,披肩和袖口的边沿,都锁以黑色三角形图案。“阿老戳”缀饰在披肩的后胸开口处,纯手工刺绣,里面绣着苗族金城图案,金城开口朝上,相传为古代苗国的皇城。“阿老戳”的四周同样锁以黑色三角形图案,下坠数根花纹和颜色各异的缨络,每根缨络都坠有金色的小铜铃,或者是方孔铜钱,走起路来,歌舞起来,铃币碰撞,声声悦耳。这就是屈原在《涉江》里所说的“被明月兮佩宝璐”了。注意,这里的“被”字要当“披”字来读、来理解。
七、花腰带
武定苗族素服,男着白色长衫,黑色裤子,黑色腰带;女着白色黑袖短衣,黑色长裙,黑色腰带。好马配好鞍,与武定苗族礼服相配的是做工精细、图案精美、条纹精致、色彩斑斓的花腰带,可以说,天上的彩虹有多美,地上苗族的花腰带就有多美。花腰带,可以直接在布条上秀出各种图案花纹而成,但这不是上上珍品。刺绣上去,图案大小、花纹长短、排列间距、腰带厚薄都不一,容易发皱,影响美观。上好的花腰带,必须挑织,挑织出来的腰带,图案大小、花纹长短、排列间距、腰带厚薄完全一致,整条腰带光滑亮丽如蛇皮。与苗族礼服配套的花围腰,就像一块精致美丽的中国结。若要图案大小、花纹长短、排列间距、厚薄一致,花围腰也必须挑织。至于花纹和图案,可视个人喜好而定。为了美观,也有人在花围腰的边沿缀饰着彩缨。在苗族服饰里,花围腰是女性服饰特有的东西,自然带有些胭脂水粉的颜色和味道。同样,花围腰的四周也围绕着黑色三角图案。正方形的花围腰,穿戴的时候,将一角勒进花腰带里,整条花围腰就呈菱形下垂,遮住苗女的小腹和大腿,使苗女更加娟秀卓雅。花围腰,是苗族姑娘出阁前的饰物,因而她是少女的信物,是纯洁的象征。
九、百褶裙
男穿裤子女穿裙,苗族礼服中,与花衣相配的裙子,不是一般的长裙,而必须是蜡染百褶裙。苗族把蜡染百褶裙叫做“堞列”,“堞”是裙子的意思,“列”是红的意思,合起来就是红裙的意思。苗族蜡染百褶裙,成裙工序复杂,必须经过种麻、剥麻、煮麻、纺线、织布、点蜡、染色、加杆、打褶几个工序。整匹布点蜡染色之后,蜡染的工序已经完成,剩下的工序就是在留白的地方缝上黄、红双杆。黄、红双杆可横可竖,使得杆杆相连相通,如田间阡陌,纵横交错,自然连接。传说,苗族固地在华北平原,由于“直米隶战争”失利,苗族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迁至长中下游的吴越一带,再从吴越一带向世界各地迁徙,苗族善于把生活过的地方,耕种过的土地,走过的地方都用图案花纹的方式记录下来,口耳相传,沿袭成规。相传,蜡染百褶裙上的黄杆代表的是黄河(浑水河),红杆代表的是长江(清水河);黄杆、红杆围就的方方块块,代表苗族古先民耕种过的田地;一点一点蜡上去的图案花纹,代表田地上的葱茏的庄稼。因此,有人把蜡染百褶裙叫做“地列”,“地”,即苗族先民耕种过的旱地;“列”,即苗族先民耕种过的水田。蜡染百褶裙的裙角,同样以黑色的三角图案来锁边。
十、绑腿
绑腿历来是一种腿部防护措施,军人在长途奔袭的时候,往往都要打绑腿。苗族服饰里的绑腿,尺寸没有严格标准,制作相比其它就显得容易多了。精美的苗族绑腿,一般宽度在10厘米,长度在1.5米左右,是在黑色布条上作文章。绑腿可刺绣花木,可蜡染花纹,可挑织图案。苗族是一个聪慧的民族,不仅能够创造出美,而且还是一个全民鉴赏美的民族,为使绑腿更加简洁,更加美观,人们不在绑腿上精雕细琢地磨洋工,而是采用飞线流云的方式来制作绑腿,人们往往在黑色布条的上下两沿绣以相连的“弓”字图案,下端“弓”字图案的上方,或镶上窄窄的黄色布条,或镶上窄窄的红色布条,扮绑在腿上更具有美感。绑腿起始为平头,末端订一股两尺长的彩带。打绑腿的时候,将始端从鞋帮开始绕脚腿平裹,螺旋式上升,使“弓”字花纹和镶上去的彩带显露出来,增添美感,一直打到小腿肚,将彩带活扣系稳就行。苗家女在制作绑腿的时候,为了绑腿更加美观,还在色彩斑斓的绑腿缨络上缀饰着铿铿锵锵的铜铃和圆形方铜钱,苗家女在跳舞的时候,随着舞步节奏,这些铜铃铜币,声声悦耳。
十一、花纹图案
苗族是爱花的民族,姑娘都像花,姑娘都叫花,有的甚至以“花苗”来自称。“花苗”不是花里胡哨的民族,而是像花一样美丽芬芳的民族。苗族服饰都蜡满、染满、绣满、织满各种花纹和图案。苗族虽说是一个爱花的民族,但苗族服饰里的这些花纹图案,很少与其他民族那样去绣真花,真绣花,很少采用写实意义上的大红大绿,很少去真实临摹一花一木,一虎一龙。苗族的服饰艺术之花,大多是抽象的,写意的,这些花纹图案,多来源于宫廷彩绘图案,多来源于是廊亭彩绘艺术,极讲究左右对称,极讲究上下布局,极讲究整体美观,有时锦簇花团,有时典雅雍容,但绝不俗态。多以雕门镂窗图案为主,有环环相扣如迷宫的“回”形纹,有环环相扣的“弓”形纹,有凹凸相间的“凹凸”纹,有多样变化的“十”字纹,有相连相通的菱形图案,从这些花纹图案可以看出,苗族在中国古代的文明程度极高,彩绘艺术极高,建筑艺术极高。
从犁头尖到绑腿,苗族服饰一般都以黑色的三角形来锁边,这些黑色三角形各有指代:犁头尖上的黑色三角图纹,指代古三苗国的边界桩;披肩花衣上的“阿老戳”,是古苗国的金城,四周锁边的黑色三角形,指代皇城的边界桩;蜡染百褶裙上的黑色三角锁边,指代苗族古先民耕种田地的边界桩。
作者:王胜华(武定县文联)
摄影:盛高义等,部分照片来自楚雄州博物馆
文章和图片均选自《武定民族服饰》(政协武定县委员会编辑),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犯您的权益,请告知,一经核实即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