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平
王秀娟在病房内为公公擦脸。高小平摄
前不久,医院病房内,一位中年妇女正在给刚做完胃部手术的老人擦拭身体,同房病友一片赞许声,大家都说:“真是个好闺女啊!”知情人告诉大家,这不是老人的女儿,而是老人的儿媳妇。被大家赞许的“好闺女”,就是明水县永久乡永乐村远近闻名的孝顺儿媳王秀娟。
28年前,当时20岁的王秀娟嫁给丈夫刘建国,婚后夫妻二人相亲相爱,一年后儿子出生了,日子虽算不上富裕但幸福恬静。年,公公刘福因为错用药物导致双目失明,三年后婆婆去世了,共同生活的小叔子刘爱国患先天性智障。
作为大儿媳妇的王秀娟毅然接替婆婆,成了这个家里的“主心骨”,丈夫刘建国因手残疾也不能干重活,王秀娟用瘦弱的肩膀扛起这个命运多舛的家。
“久病成良医”。在照顾公公和小叔子的日常生活中,王秀娟成了家里的“医生”,为了节省开支,王秀娟学会了打针、输液。在家里经济最窘迫时,王秀娟还几次到血站卖血换钱,为公公和小叔子治病。无论春夏秋冬、白天黑夜,公公和小叔子每次大小便,她都不嫌脏不嫌臭,及时将便盆递上,大便后还帮助擦洗。每当王秀娟去田地里干活时,总是先把公公的大小便料理完。干完活回来立即做饭,虽然公公一直坚持吃大锅饭,但王秀娟总是变着花样做公公可口的饭菜。“公公胃不好,身体一直很瘦弱,不管多忙,每日三餐都要让他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王秀娟说。
长嫂如母,小叔子刘爱国有一次发病出走了好几日,王秀娟和丈夫就一直没日没夜地寻找,当在村口的柴草垛旁找到弟弟那一刻,王秀娟一边用手拍打他一边流泪,担心他是否渴着、饿着、冻着。“他吃饭不知饥饱,饭前我都要把饭菜拌匀,每顿饭都要按时、按量,看着他吃完我才能放心吃饭。”王秀娟说。
乡亲们心疼孝顺能干的王秀娟,告诉她可以把小叔子送到县里的五保供养中心去,那里条件很好,生活、医疗条件都很便利。王秀娟感谢乡亲们的好意,但她并不同意将小叔子送去。她说:“只要我能动弹一天,就不会把他送走,不论怎样,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
良好的家风孕育了优秀的后代,王秀娟的言传身教给儿子儿媳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每年外出打工回来过年,儿子和媳妇都抢着给爷爷和老叔洗衣服、被子,照顾他们洗漱,平时经常往家里寄钱、寄东西。我小孙女也学大人样子给太爷爷倒水、捶背……”提到儿子一家,王秀娟眼睛噙满幸福的泪水。
王秀娟用真诚和执着,无怨无悔地诠释了世间的亲情大爱。